【“三高四新”在常德】仔细看看这片稻田
看上去,这片稻田和周边丘块一样,水稻长势也差不多。
仔细瞧,中间有座小型气象虫情测报站,泥土中还埋了检测仪,现代智能科技唱起了主角。近日,记者在常德西洞庭管理区中联智慧农业(水稻)项目区,看到各种设施设备,令人眼前一亮。
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为农业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我们从传统农业中快步走来,现代农业、高新技术农业风起云涌,今天数字农业又站在了时代的前沿。
来,请随记者走进这片稻田仔细地看过来——
“智慧农田”应用部署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,结合专家智慧,对水稻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,可以实现全过程各环节信息感知、定量决策、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,从而达到稻米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效果。
一片“智慧农田”,可谓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气象站监测农田小气候,和公共气象数据对接,结合种植品种特征、土壤特性以及田间管理数据,可以建立品种的属地化作物模型,这种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水稻的物候期和产量。物候期预测的应用,为农事操作提供了最佳的时间窗口,支撑起“最佳时间作出最佳决策”的管理方式。
虫情测报灯,利用光、电、数控技术,兼容病虫测防系统及植保物联网系统,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,能自动完成诱虫、杀虫、拍照、上传、虫体自动分析,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对害虫发生、发展的监测、分析和预测,并通过手机APP、计算机等终端呈现数据,来指导虫害防治。
多光谱无人机,通过影像提取和反演归一化植被指数、叶面积指数、生物量等指标,判断作物的长势是否符合该阶段的特征,能够快速发现长势迟缓、长势不均等问题,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。
水位仪监测田间水位的变化,结合作物在各个阶段的需水特点、气象环境变化、农事作业对田间水分的要求,来建立灌溉模型,提醒按需灌水、排水,最终达到理想的智能灌溉模式。
土壤墒情仪监测土壤的温度、湿度和电导率,用数字化的标准来定义“晒田”等农事的标准。电导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监测土壤肥力变化情况,对施肥效果等情况进行判断。土壤温度对秧田管理、返青分蘖等对温度要求较高的田间管理环节有积极作用,达到临界值时可以及时进行灌水降温或保温,降低田间风险。
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应用,为经营主体、地方农业的发展带来显著效益。第一,降本、增产。数字化水稻种植能降低农药、化肥的使用量,从而降低农资成本及相应的机械或人工费用;精准化的管理,使得作物生长顺应自然规律,且有效规避农业生产的风险,实现水稻种植的稳产、增产。第二,节肥、减药。分析土壤肥力、结合作物模型制订数字化施肥方案,比依靠传统经验施肥强,能有效减少氮肥用量。利用草害分析、病虫害风险等级防控方法等数字化手段来保证防效,能降低长期病虫害风险,减少农药的使用。第三,农产品的溯源。通过区块链溯源体系,覆盖水稻从种植到销售整个生产链,实现数字大米“生产可记录、信息可查询、流向可跟踪、质量可追溯”的目的。在品牌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,“智慧农田”出产的“数字水稻”,具有极强的品牌竞争力,提高农业附加值。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